泥鳅培育中成活率的高低和泥鳅水花苗质量的好坏关系紧密,它直接影响着泥鳅养殖的成败和效益。泥鳅水花苗质量的好坏鉴定方法如下:
1、了解该批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的批次,鱼苗体质较好。使用野生泥鳅直接催产孵化的泥鳅小苗,其孵化率很低,鳅苗质量也就不好。因此,购买泥鳅水花苗,要看供苗方是否养有足够繁殖种鳅。对种鳅比较少或者纯粹使用野生泥鳅临时催产的孵化场,则最好不要购买。
2、装盛少量泥鳅苗在白瓷盆中,用口适度吹动水面,强者顶风、逆水游动;弱者随水波被吹至盆边,如强的为多数则批泥鳅苗可用于养殖。
3、体色鲜嫩,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有精神的苗为好苗。
4、泥鳅水花苗在网箱中暂养时间太久,便会消瘦、体质下降,不宜作长途转运。相宜运输的水花苗为孵化后3-5天,过晚则会降低运输的成活率。
5、盛苗在白瓷盆,沥去水后,优质苗在盆底剧烈挣扎,头尾弯曲厉害;鱼体黏贴盆边盆底、挣扎力度弱或仅以头、尾略扭动者弱。最近几年人工养殖泥鳅的越来越多,有好多养殖者都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是购买的野生鳅苗种还是人工养的鳅苗种,在放养 5 一 7 天内大批死亡,放养时间越迟,小鳅苗种有死的,大鳅种死的更多,不大不小的鳅种倒是死的不多,具体规格是:体长 1 . 5 一 2 . 5 厘米的鳅苗死亡较少;体长 3 一 5 厘米的鳅种,放养后几乎没有死亡;体长 6 一 8 厘米的鳅种,放养后有部分死亡,操作不当,死亡会更多。
分析认为,体长 1 . 5 一 2 . 5 厘米的鳅苗,刚完成体形结构的变态发育,进入食性的转变阶段,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还比较差,这时候出塘放养,容易引起死亡;体长 3 一 5 厘米的小规格鳅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已明显加强,已能适应人工饲料,这种规格的鳅种已具钻泥习性,但钻泥不深,容易起捕,这时出塘放养比较理想。体长 6 一 8 厘米的大鳅种,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它的活动能力也很强,在受惊吓后会钻入较深的泥土层,给起捕出塘造成困难,且捕捞过程中极易受伤,受伤后又易感染细菌而生病死亡。因此,泥鳅苗种 3 一 5 厘米,放养效果最好,成活率高,比较大规格的鳅种还要便宜、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