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消费习惯以花白鲢为主,特别是花鲢的消费越来越多。所以只有提高花白鲢的产量,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产值和效益。
1、养殖品种。好的养殖品种有利于花白鲢的快速生长,提高抗病力。
2、池塘的养殖面积和水深。池塘的养殖面积越大,养殖动物的活动空间会越大,与空气的接触面也会相对大一些、水体中的溶解氧也会多一些,充足的溶氧可以加快水体的物质循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池底的土壤结构。沙质底容易造成渗漏,而黏质底质由于黏土颗粒对营养元素的强烈吸附容易造成水体中微量营养元素缺乏。所以池底应该以壤土比较合适,土壤的透气性好,水体当中的氧气容易与池底的有机质更好的反应。
4、池塘周围的水源情况。池塘周围如果水源方便,可以定期的加注新水,同时可以带入一些天然饵料。
5、施肥的频率和时间。在3月份的时候,很多养殖户由于投喂草料,水色看起来比较绿,就以为水体很肥,不需要下肥。虽然一些没有清淤的池塘,经过上一个养殖周期的养殖,池底堆积了很多营养元素,但是随着浮游植物对营养元素的消耗,如果不补充的话,会造成营养元素的缺乏,某些藻类会因为营养元素的缺乏,而不能正常的繁殖,从而减少了藻类的种类,这也为后期的水质问题埋下了隐患。再就是施肥的频率也很重要,藻类的繁殖周期大概是1星期左右,有很多人施肥就很盲目,或是记起来才下肥,这样也导致了养殖中后期营养元素的缺乏。
6、有机质的含量。池底的有机质一方面能够减少水体的渗漏,有利于保持水位;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肥料库,储存营养元素。
7、投饲量。饲料的投喂能够给花鲢提供饵料,同时为水体提供N元素。
8、药物的使用习惯。有很多人经常使用杀虫杀菌的药物,这些药物的使用破坏了水体的生物系统,减少了天然饵料;另一方面,长期的使用药物,鱼体长期处于慢性中毒的情况,抑制了鱼体的生长,从而减少了鱼的产量。
9、放养密度和规格。放养规格小的鱼种由于摄食能力差,在早期难以摄食,生长缓慢,规格也不容易大。放养密度过大,由于饵料有限,鱼体的食物匮乏,鱼的长势也不会很好,小规格的鱼也卖不到价钱。
10、水体当中浮游生物的丰度。有很多池塘,由于是新挖的,水体不易肥,从而浮游生物很少,鱼类的天然饵料也会少一些。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好的苗种。
2、根据池塘情况,测水施肥。
3、早施肥。
4、以肥水调水为主、改变传统的预防观念。
5、根据市场和池塘情况,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规格。
6、人工的投喂一些辅助饵料,包括豆饼,麦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