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养殖
您的位置:首页 > 水产养殖 >
娃娃鱼苗种繁育现状及其相关技术探讨
类别:水产养殖 | 2017-01-18 21:43:59
一、中国大鲵苗种繁育现状:
  中国大鲵是二类保护动物,其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大鲵这一珍贵野生资源,主要因为人的因素,尤其是生存环境丧失、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大鲵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在讨论大鲵苗种繁育现状问题之前,作者认为,首先要大声疾呼,要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因为有“种”才有苗,不然,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大鲵的苗种繁育,首先要从种质资源的源头抓起,要迅速建立中国大鲵种质资源库与中国大鲵原种繁育基地,彻底解决大鲵苗种繁育的“种源”问题。当前市场上野生大鲵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价格飞涨,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有人估计全国总的蓄积量为5万尾,作者认为真正的野生大鲵仍在大自然中可能未达到5万尾,当然比较切合实际的数有待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来评估;大鲵的人工繁殖全国每年繁殖量,有人报道为10万尾,作者认为实际上可能不足。根据国内主要人繁点的情况在8万尾左右。
  现就中国大鲵目前的繁育形式其现状分述如下:
  1、野生大鲵的自然繁殖、生境破碎,只留地下溶洞与阴河:
  中国大鲵的资源在70年代之前,可谓丰富且分布达17个省市区,而今的状况是除自然保护区有的地方如陕西省太白地区保护比较好外,其它极大部分大鲵原产区凡是人能到达的地方,野生大鲵基本上是消声匿迹,处于“踏遍青山无觅处”,很难看见大鲵的踪迹。大鲵的种群遭到严重破坏,栖息地的生存环境如饵料资源、小鱼、虾等也所剩无几。
  现在的野生大鲵繁殖只是生活在石灰岩的溶洞和地下阴河里的大鲵,才得以繁衍生息,但即使深藏于地下山洞,也竟有钻山打洞去粗暴违法捕捉者。目前,根据相关信息与调查得知,国内野生大鲵产苗地得到有效保护的有四川省兴文县大坝镇大鲵洞,每年从洞中涌出大鲵幼苗2000余尾,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兴文县大鲵驯繁中心(民营企业),现已蓄养大鲵苗种近5000尾。

  其次是张家界市桑植县的上洞街大鲵保护站,每年从容洞中出苗700尾左右,当地渔政站给予了严格的保护,出苗后进行迁地培育与驯养;贵州省贵定县的岩下乡,大鲵洞每年出苗300~500尾,并建立了“大鲵科研保护观察站”。(见图)

娃娃鱼苗种繁育现状及其相关技术探讨


  湖南省张家界四都坪2004年从洞中涌出大鲵近500尾,建立了“大鲵保护站”,由于遭到人为的破坏,至今大鲵已经消失。(见图)

娃娃鱼苗种繁育现状及其相关技术探讨


  
  湖南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两岔乡大鲵天然产苗。2005年出苗200余尾,为了保护天然资源成立了“永顺县大鲵繁育场”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据州渔政站获悉,湘西的每个县均有大鲵天然繁殖的地方,计划深入进行调查,再切实地加以保护。就全国而言,野生大鲵天然繁殖地,已公开报道的屈指可数,但零星分散的基本上是私人地下经营,为了有效保护这些自然可贵种质资源,必须认真深入地进行调查,和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这是大鲵的命根子工程,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野生大鲵自然繁育地保护与恢复:
  当前我国野生大鲵自然繁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境破碎”。所谓“生境破碎”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一大块连续大鲵的生境,不但面积缩小,而且被分割片断的过程,当生境被破坏后,这种破碎的生境类似于海洋中的小岛,被人类占据的空间所包围。大鲵繁育的生境极大的缩小,限制了大鲵潜在散布等于丧失了生境且被捕杀的危险性加大,降低了觅食区域与能力,另一方面使物种的基因交流受限,导致在一个很小范围内近亲繁殖。此外,当生境破碎后,大鲵只在很小范围内摄食有限的生物资源,还将由于食物缺乏,还可能导致死亡,物种衰退甚至走向灭绝的境地。
  针对上述情况,怎么办呢?那么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科学地就地保护。一般认为就地保护(on site conservation)是生态系统最为有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要维持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要保护物种的正常发育,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要保护物种在原生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
  就地保护途径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站,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态系统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保护。我国目前挂牌的大鲵自然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有大小21个,但相应的建设与科学管理很不到位,两眼只向国家、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在技术层面上而言,只求建房子、建池子,而没有“自然”和“生态系统”与“多样性”“原生境”的考虑,严重背离了“就地保护”的科学概念,有的地方甚至只守住鲵苗的洞口,捞苗后即分为人工饲养了事。此种“急功近利”的作法是不利于野生大鲵自然繁育保护与生态恢复的。而应着重考虑大鲵的生境恢复,物种保护、生态环境与饵料生物的恢复及整个生物链的建设与保护,才称为自然保护,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与恢复大鲵种质资源的伟大事业。
  3、大鲵仿生态繁育苗种,陕西汉中先行,作了有益的探索。
  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和陕西省勉县水利局水产站(张红星等)的报道:
  采用回归自然生境而创建大鲵仿生态繁育苗种的方法。陕西汉中在大鲵的原产地秦岭山区选择合适地点,设池防逃,精心喂养大鲵亲本,在1996-2002年连续6年实验成功。亲鲵自然交配,产卵受精、孵化出苗。取得了每组亲鲵自繁苗140-940尾的好成绩,近年有的仿生态繁育苗种量有所提高,这种新方法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具体作法是:选择原产大鲵的山区溪河:鼓励农户承包山溪、护林保鲵的积极行动,1996年,在勉县张家河一溪流段,设闸防汛、改道排洪,闸下沿原溪借地势分隔四级池,投放野生亲鲵喂养,并长年搭棚观察,平时溪水长流不断,保持大鲵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暴雨混水时闸汛防洪。1999年3月在四级池中捕获3~5cm长的幼鲵10尾,2000年3月初在四级池中有两次出苗,产苗360尾,苗长2.5~3.5cm。
  又如,1999年,在勉县同沟寺乡一溪流段旁,利用天然瀑布、洞穴、溪流设网防逃,投放亲鲵2雌3雄,建房看守,投喂观察,2001年3月9日捞,10月出苗148尾;2002年3月5日捞一龄苗336尾,二龄苗4尾;2003年3月2日捞一龄苗948尾,二龄苗18尾。
  这种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投放亲鲵进行喂饵管理,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孵化出苗。陕西汉中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为中国大鲵的苗种繁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与方法,尤其在大鲵原产地山区,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也是步入人工控制下实现大鲵自然繁殖苗种的新阶段,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加以提高与推广。
  通过大鲵仿生态苗种繁育的实践,初步总结主要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①选好地址:最好选择是大鲵的原栖息地和繁苗地,生态环境优越、水质清新,水源稳定,水质是大鲵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16-22℃是较佳生长水源。8-25℃为大鲵的正常水源。低于8℃或高于25℃,大鲵摄食减弱,生长缓慢;②要有流水环境;③植被条件好,可保持适当湿度并营造阴凉的环境;④其水质以石灰岩地区为较佳、无污染;⑤要有防逃设施,也就是做好防逃工作;⑥要有防洪设施,以免山洪爆发,大鲵被冲走;⑦在山沟溪流大鲵繁育地要专门搭棚建房,需有人看管,以防盗鲵事故发生;⑧适量投放野生大鲵亲本;⑨注意繁育溪流的生物饵料培育,要保证大鲵适口适量的饵料。
  大鲵仿生态繁育,目前主要切实做好仿逃、仿洪、仿盗工作,要加强大鲵生物饵料的培殖,因为山沟因交通不便就地培殖适口饵料是个重要问题,再其次是管理组织问题,要摸索适宜的专业组织形式,避免山沟单家独户、力量单薄风险大,实行联防共管则把握性更大。
  4、中国大鲵人工驯繁蓬勃兴起,初具规模:
  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自1978年,由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合作首次再桑植成功突破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无论在大鲵繁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大鲵人工驯繁的技术,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长足的发展。大鲵人工驯繁场所已遍布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广西、贵州、福建、江苏等省,全国大鲵人工繁殖幼苗量年产近10万尾。
  其中广东省的华宝与浙江的永强两家公司,年繁殖大鲵幼苗已突破万尾以上。湖南大鲵人工繁殖成功单位现已6家。年生产量各单位由于亲本数量欠少,均在万尾以下,但亲本与苗的比,即人工繁殖率较高,均在1:15~20的水平。大鲵的人工驯繁在国内蓬勃兴起,且已初具规模。大鲵的人繁事业随着大鲵资源的保护和大鲵养殖业的兴起及大鲵特色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兴旺发达的时期。
  作为水生生物的养殖业,尤其作为一个濒危动物要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特色养殖业,苗种繁育的数量与质量是养殖与产业形成的关键与无可代替的物质基础。目前,虽然大鲵人工繁育已取得可喜的的成就,但离生产实际的需要量相距甚远,苗种供需矛盾日显突出。近两年的大鲵苗种价格成倍飞涨,就是见证。所以,如何加强大鲵的人工驯繁,迅速提高大鲵人工驯繁的技术水平,早日达到高效率、高质量、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有效保护珍贵大鲵资源和大鲵养殖业以及大鲵深加工、高附加值加工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技术层面来分析,目前我国大鲵的人工繁育技术状况是①繁殖率偏低,即亲本与苗的比较高者为1:20左右,一般在1:5~10,有的甚至为1:5以下;②人工催产、产卵数与受精卵之比偏低,一般仅为10:1,也就是说受精卵仅占总产卵数的1/10。③随之而来的孵化率也低,这是总的状况。因此,可以说,目前大鲵人工繁殖的技术水平是不高的,还有很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显而易见,大鲵的人工繁殖仍存在严重的技术瓶颈,制约着大鲵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必需认真总结经验,对关键的技术问题,互通情报,加强交流与协作很有必要进行联合攻关,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深入进行研究。但目前国内的态势是,只从商业利益出发,相互封锁,固步自封,只想独领风骚,独占熬头,这是不利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总结,有的单位单纯凭借经济实力到处搜集野生资源,最多一个场蓄积亲本5000-6000尾,将采用以多取胜的战术,严重耗损可贵的野生大鲵资源来换取苗种,不求技术进步。有的单位一年人工繁殖下来,弄死的野生大鲵竟达200~300尾。如此的代价太高,对野生大鲵资源保护而言,严格讲是一种技术犯罪行为,很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切与认真思考。建议渔政部门加强监管,采取有效措施,以后如有类似事件发生,应该取消其人工驯繁的资格。要提倡珍稀生命,珍惜保护动物,爱护野生珍贵大鲵应成为行业的光荣职责。

相关推荐:
娃娃鱼苗种繁育现状及其相关技术探讨相关内容
白海参养殖在2021年赚钱吗?白海参养殖成本,利润和前景如何呢? 现在黄沙鳖价格多少钱一斤?2021年黄沙鳖养殖前景怎么样? 清江鱼和鲶鱼的区别是什么? 鳌花鱼养殖技术有哪些?鳌花鱼如何管理才能收益 巴沙鱼如何养殖?巴沙鱼养殖技术和养殖方法都有哪些? 鳊鱼养殖技术哪些?养殖鳊鱼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去养殖白斑狗鱼?白斑狗鱼养殖技术 巴沙鱼如何人工养殖方法和日常管理 如何养殖巴沙鱼?养殖巴沙鱼有哪些养殖技术和养殖方法 稻田养小龙虾为什么第一年很大 往后小龙虾会越来越小
免责声明:
若本网转载信息有误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网(jiansou123@126.com),本网将及时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