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是长江中下游区域重要淡水养殖对象,养殖产量约占全国淡水鱼总养殖产量的12%。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种质的退化以及抗生素过度使用,鲫鱼的病害也愈演愈烈,日趋复杂。近几年来,多种鲫鱼病害在养殖场爆发扩散,其传染迅速,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养殖户收入。如不多加防范,可能会对鲫鱼养殖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常见鲫鱼病害主要是水霉病、鲫爆发性出血热、肝胆综合征和红鳃病等。本文主要综述相关鲫鱼的病害的症状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鲫鱼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常见鲫鱼病害
一.水霉病
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面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棉霉。10-15℃最适合生长,25℃游孢子繁殖能力减弱,较不容易感染。鱼体因为过度拥挤、移动或者不良环境影响发生表皮损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鱼体受伤或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等都易引发鱼类水霉病。表现为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衰弱而死。
水霉病多发于春季,在低温季节,鱼种的转运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放养时应用2%-4%的食盐水浸洗,同时应控制水质,水体不应过肥。可泼洒3毫克/升美婷制剂进行预防
二.鲫爆发性出血热
该病多发于水质底质恶化的养殖水体,在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条件下该病的发生尤为频繁,其来势汹涌,传染率高,病鱼死亡快。病鱼眼眶、鳃盖、鳍等部位不同程度充血,并伴有出血。内脏器官充血,肝、脾肿大。腹腔积水,病伴有烂鳃、肠炎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有:1)定期注水,定期消毒,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注意控制水质。2)每公斤饲料用病毒灵2-3片,碾碎后拌于饲料中投喂3天。3)按50公斤鱼喂10克出血止1号和VC 2片,一天分两次投喂,连续5-7天。
三.肝胆综合征
该病近两年来比较流行,病因可能与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恶化,饲料营养单一,鱼体营养失衡相关。病鱼以尾尖白、鳍条尖白、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并伴有烂鳃、赤皮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有:1)用漂白粉或者二氧化氯水体消毒,同时配给VC、诺氟沙星类药物。2)选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调节。3)改变饲料配方。
四.红鳃病
该病发病期在5-6月份和10-11月份,水温20-26℃为高发期。病鱼停留在距水面5-10厘米处静止不动,用物体拍打水面,病鱼下沉,但一会儿后又游到原来水面静止不动。病鱼鱼体黑瘦,鳍条尖发白,鳞片松动,鳃部出血红肿,呈鲜红色。解剖病鱼发现其肠道无食且红肿,肝脏出血并伴有肾脏出血,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加深。
防治措施主要有:1)放养鱼苗前应彻底清塘,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2)控制水质。3)控制饲料质量以及投喂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不得超过40%,饲料投喂量应为鱼食量的70%为佳。4)发病期可采用高氯酸锶(超强氧化剂)0.15毫克/升-0.25毫克/升的量全池泼洒,每日一次,连续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