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禽隐孢子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鸡
疾病概述
隐孢子病是由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鸡的寄生虫病,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粘膜上皮的顶端微绒毛层内,引起鸡的腹泻和呼吸道病变。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亦有本病流行。已知隐孢子虫广泛寄生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及兽类许多动物,家禽及很多野禽都能感染,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据北京地区11个鸭场普查结果,53.6%鸭场有隐孢子虫污染,14-28日龄幼鸭粪便的卵囊检出率达54.5%。本病的广泛流行,对养禽业将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时也可危及人类健康。
病原特性
隐孢子虫属于孢子虫纲,真球目,隐孢子虫科。目前已知有鸡的鼠隐孢子虫,鸡的贝氏隐孢子虫,鹅的鹅隐孢子虫和火鸡隐孢子虫四种。在我国主要是贝氏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的生活史与艾美耳球虫相似,有配子生殖、裂殖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发育阶段,卵囊含有四个子孢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被易感宿主食人,在胃肠道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经无性生殖变为含有8个裂殖子的裂殖体,而后再进行配子生殖。
隐孢子虫在宿主里面可以形成两种卵囊,一种为厚壁卵囊,排出体外后可以感染易感宿主;另一种为薄壁卵囊,卵囊壁易破坏,而释放子孢子,这些子孢子可在原宿主体内发生新
的发育周期,这种现象又称自体感染。由于这种自体感染,禽类一旦受隐孢子虫侵袭,感染将持续相当的时间。
隐孢子虫寄生在法氏囊,泄殖腔及呼吸道的粘膜上皮细胞里面,但位于胞浆之外,在上皮细胞表面的带虫空泡中。带虫空泡的泡膜由虫体周围的微绒毛增生融合而成,泡膜在结构上分内外两层,外层与微绒毛相连接,内层与虫体外膜形成一致密带,靠近致密带上方的虫体表膜反复折叠形成脑回状的突起,称营养器,以获得宿主细胞的营养,并产生毒素,侵害宿主寄生部位的组织而引起相应的病变和症状,如寄生在呼吸道而引起咳嗽,气喘等呼吸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病禽和带毒者。
传播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侵入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11周龄以内的幼禽能够感染隐孢子虫,禽类隐孢子虫一般不传染给哺乳动物,但哺乳动物可能传染给禽类。
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多发。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隐孢子虫可寄生在呼吸道、消化道、法氏囊、眼、肾等器官的上皮组织细胞表面。呼吸道受感染时,常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化道受感染时,食欲减少,下痢消瘦,生长发育不良。由于虫体寄生的部位抵抗力下降常继发霉形体和大肠杆菌病,死亡率增加。
尸体剖检,仅见尸体消瘦,脱水,呼吸道粘膜有卡他性炎 症,肺可有局灶性炎症,气囊膜浑浊如毛玻璃样。肠道亦可见 有卡他性炎症。法氏囊和泄殖腔粘膜肿胀,呈灰白色。在法氏囊、泄殖腔、喉头、气管等的粘膜抹片中可发现有大量球形的隐孢子虫体。组织学检查可见上述器官组织的上皮细胞表面有多量的单层球形虫体附着,上皮细胞肿胀,淡染,微绒毛脱落,在脱落的上皮细胞碎屑中,混有多量隐孢子虫虫体。
诊断方法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眼观病理变化都缺乏特征性,要确诊必须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检出虫体或检查粪便中的卵囊,隐孢子虫,卵囊为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14微米X5.04微米,囊壁光滑无色,单层结构,厚度约0.5微米,内含有4个裸露的子孢子(5.8微米X1.1微米)和一个中央残体(3.41微米X2.93微米),脱落细胞学检查,直接取呼吸道、法氏囊等内容物涂片检查虫体,可快速作出诊断。
预防
目前尚没有防治隐孢子虫病特效药,也没有供免疫应用的疫苗,只能以严格的防疫卫生措施,杀灭或减少环境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来防治本病发生和流行。用10%福尔马林,5%
氨水,漂白粉等对隐孢子虫卵囊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定期对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可控制本病的发生。